餐飲B2B現(xiàn)在的火熱自不用提,除了美菜、鏈農、飯店聯(lián)盟三家領跑在前面的公司以外,后入場的玩家也都在各自找著自己的方式切入市場,最近聊的凍品匯就是一例。
大體邏輯上,凍品匯做的也是收集中小餐廳的冷凍食品采購需求,然后找到最上游的供應商集中采購,因為集中后的需求量大,所以凍品匯的議價權高,可以將壓縮掉的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利潤讓利給餐廳,也讓公司獲得收入,而中小餐廳還可以免去其早起采購的煩擾,只要等凍品匯配送上門即可。
但細微之處上,凍品匯在以下這些環(huán)節(jié)中會略有不同:
上游:由于凍品匯創(chuàng)始團隊中有成員此前有十幾年的冷凍食品供應經驗,所以有上下游的資源,可以做到類似凍品品牌供應商的“網絡總代”的角色,拿到優(yōu)惠的批發(fā)價格。據(jù)凍品匯團隊介紹,原來中小餐廳一般都到菜場采購凍品,相當于三級批發(fā)商,而更高級別的批發(fā)商餐廳也觸達不到,所以在價格上,凍品匯的價格能比餐廳自己采購便宜10%-15%左右;
倉儲:由于凍品這個品類的包裝相對標準,且和蔬菜相比,由擠壓所形成的損耗也很小,所以可以一件一件往上碼放,其所需的倉儲空間也就更小。同時,由于凍品匯和品牌供應商有合作,因此目前凍品匯的倉儲是由供應商免費提供的,就位于供應商倉庫旁邊,每天下單后,供應商可以直接將貨品擺到其倉庫中,大大節(jié)省了取貨時間;
分揀:如上一段所說,由于凍品包裝都很標準,所以幾乎不需要分揀。當然也會存在某些餐廳要的量很小,遠小于一件凍品所含食品量的情況,所以凍品匯計劃未來和供應商合作,出一些更小型、適合不同規(guī)模餐廳采購需求的包裝,來保證餐廳不會因為起訂量的要求而采購過多;
物流:目前凍品匯所有物流配送都由自建團隊來完成,現(xiàn)階段只送四環(huán)到六環(huán)之間的商家,避免送四環(huán)內因為交通擁堵造成的物流成本過高的情況。而未來凍品匯計劃只保留一部分很小的自有司機團隊,其余物流需求則直接包給第四方的司機,他們未來會在app上線司機端,可以直接用app來跟蹤車輛位置,提前通知倉管開門放貨,或者配送上門時商家提前準備好取貨;
sku:為了使前期服務質量更可控,所以凍品匯選擇先不做太多sku,目前其sku共有19個,在供應商和餐廳處都可以形成價格優(yōu)勢。
數(shù)據(jù)上,凍品匯從今年3月初開始在微店系統(tǒng)上上線,第一月即發(fā)展300多個餐廳,有50多家復購,復購3、4的餐廳不在少數(shù)。一開始凍品匯的推廣地主要集中在石景山,5月中旬過后會覆蓋到長安街以北全部地區(qū),預計今年內在北京覆蓋一萬家餐廳,每天大概有4000、5000的復購餐廳。
最后我問了凍品匯是希望從單品類切入逐漸覆蓋至類似美菜、鏈農的全品類,還是專注做單品?他們的回答是,希望可以定位在“凍品專家”上,因為凍品雖然是一個單獨的品類,但其實在凍品之下,除了食材以外,還包括超市賣的那種冷凍水餃、餛飩等很多半成品凍品,所以單凍品市場也會很大,因為他們希望專注做好這個領域。
團隊上,凍品匯的CEO為黃瑋惟,之前在百度和爽團,團隊大部分成員由百度移動互聯(lián)網團隊和餐飲專業(yè)人士組成。目前,凍品匯已經獲得天使輪融資,正在接觸A輪。
最新論文